
在普惠托育体系从政策蓝图走向民生实景的过程中,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始终扮演着承上启下的核心枢纽角色。上接国家托育发展战略与市级资源统筹,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落地的区域服务方案;下连社区托育点、家庭托育园等基层网点,把标准化照护、科学育儿指导等服务精准输送到家长身边。对城市而言,它是托育服务从零散到体系的整合者,破解了资源分散、标准不一的难题;对家庭来说,它是托得近、托得好的保障者,消解了无人托、不敢托的焦虑;对行业来讲,它更是从规范到提质的引领者,为基层托育机构提供可复制的运营样板。
在城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,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区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各司其职,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聚焦服务引领、质量管理、培训指导,提供示范性托育服务,发挥辐射带动作用。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聚焦提供示范性托育服务、家庭育儿支持与指导。其建设运营质量,影响着一座城市普惠托育服务的覆盖深度与民生温度。

区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价值,集中体现在 “标准化引领” 与 “家庭赋能” 两大核心功能上,通过双向发力,既规范行业发展,又贴近家庭需求。
辖区托育服务的“标准化示范枢纽”
作为区域托育服务的“样板标杆”,中心需以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指南(试行)》为根本遵循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服务模式,从标准输出到能力帮扶,全方位带动辖区托育机构提质升级。
设立标准化示范托位,明确保育照护、健康管理、早期发展引导等全流程规范,为辖区社区托育点、家庭托育点提供直观参考。
建立“观摩+培训+督导”机制,定期组织基层托育机构开展现场观摩,针对机构备案、日常运营中的难点提供实操指导,推动辖区托育服务质量的提升。
家庭育儿指导与服务延伸
围绕“家庭赋能”的政策要求,中心需跳出仅服务机构的局限,构建覆盖全辖区家庭的科学育儿支持体系,让家长从“不懂育、不敢托”转变为“会育幼、信托育”。
开设家长课堂,围绕婴幼儿入托政策解读、托育介绍、科学育儿知识等开展宣讲,联合妇幼保健机构、高校专家组建指导团队,通过线下讲座、线上直播等形式开展宣讲,确保知识专业、易懂、好用。
针对不同月龄婴幼儿的照护特点,编制《0-3 岁婴幼儿照护指南》,明确各阶段喂养、护理、早期发展的重点,通过社区居委会、基层医疗机构等渠道免费发放,让家长在家门口就能获取权威信息,逐步消除对托育服务的认知误区,增强对普惠托育的信任度。

区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,需兼顾标准化与本地化,以实用、高效、贴近需求为原则,避免资源浪费。
功能区域规划
聚焦核心需求,不搞大而全。重点设置三大核心区域:示范托育区,承载标准化托位与观摩功能;培训指导区,用于开展机构培训与家长课堂;育儿咨询区,提供一对一育儿指导。配备必要的婴幼儿活动设施、培训教具、育儿书籍等物资,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切实发挥作用,而非单纯追求功能齐全。
运营机制设计
联动多方资源,形成合力。联合辖区内优质托育机构、区妇幼保健院、社区医疗机构等,共建资源共享池—— 例如邀请妇幼保健院医生定期驻点提供健康咨询,既充实中心服务力量,也为基层托育行业储备人才。
可采取公建公营或公建民营运营模式,一种由政府主导建设与运营,财政兜底保障经费,执行公办收费标准,凸显公益属性;一种由政府负责建设与装修,通过招标引入专业机构运营,给予免租金等政策支持或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,平衡公益与效率。

区县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不是 “孤立的服务点”,而是辖区托育体系的 “动力源” 与 “连心桥”。它通过标准化示范,让基层托育机构有章可循;通过家庭指导,让家长育儿有依可据。未来,随着更多区县将中心建设纳入民生重点项目,精准对接区域需求、持续优化服务细节,必将推动普惠托育真正走进 “家门口”,成为缓解家庭育儿焦虑、助力人口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








